人类一生所学不过4GB,加州理工顶刊新研究引热议

24小时不间断学习且不遗忘,一辈子也只有4GB的“知识储量”?

科学家们最新研究,计算出了人类学习积累上限,就这么多~~(甚至还不如一块U盘能装)。

人类一生所学不过4GB,加州理工顶刊新研究引热议

这是来自Cell旗下神经科学顶刊Neuron上的一项工作,它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悖论:

人类一生所学不过4GB,加州理工顶刊新研究引热议

由此,按照每秒10bit的速度来算,人类24小时不间断学习且不遗忘,100年储存的知识也不过4GB。

什么概念呢?来和大模型做个对比:

大语言模型每个参数就能存储2bit知识,一个70亿参数的模型就能存储140亿bit的知识。

人类一生所学不过4GB,加州理工顶刊新研究引热议

△结论来自华人学者朱泽园”Physics of Language Models”系列论文

难怪研究人员还提出了一项推论:

另外,按照这项研究的结论,马斯克目前的脑机接口研究也有问题了。

研究人员表示:

人类一生所学不过4GB,加州理工顶刊新研究引热议

一时间,这一系列惊人推论在学术圈各大社区引起广泛讨论。

美国知名医师科学家、斯克里普斯转化研究所创始人Eric Topol也忍不住下场转发。

人类一生所学不过4GB,加州理工顶刊新研究引热议

所以,结论如何得出的?

中枢神经系统“串行”影响信息处理速率

简单说,要想计算人一辈子能学多少知识,我们得先从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说起。

从对几项日常活动(如打字、说话演讲、拧魔方等)的评估来看,他们初步得出“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约为10bits/s”这一结论。

以人类打字为例,高级打字员每分钟能打120个单词(每秒2个),平均每个单词按5bit计算,那么信息传输速率就是10bits/s。

人类一生所学不过4GB,加州理工顶刊新研究引热议

同样,若以英语演讲为例,如果将节奏控制在舒适程度——讲话速度为每分钟160个单词,则信息传输速率为13bits/s,略高于打字。

再比如“盲拧魔方”这项竞技活动,选手需先观察魔方几秒,然后闭眼还原。以一次世界纪录的成绩12.78s为例,其中观察阶段约5.5s,由于魔方可能的排列数约为4.3×1016≈265,则最终信息传输速率约为11.8bits/s

使用类似方式,作者估算了更多场景下的信息处理速度(从经典实验室实验到现代电子竞技等),结果显示为5~50bits/s之间。

人类一生所学不过4GB,加州理工顶刊新研究引热议

由此也得出一个整体结论:人类思考的速度始终在10bits/s的尺度范围内

按照这一标准,假设我们能活100岁,每天24小时不间断学习(且剔除遗忘因素),那么我们最终的“知识储量”也将不到4GB。

人类一生所学不过4GB,加州理工顶刊新研究引热议

事实上,与10bits/s形成鲜明对照的是——人类感官系统以约10亿bits/s的速率收集数据。

具体来说,我们每天从周围环境中获取信息的速率就以Gbps/s起算。

举个栗子,视觉系统中单个视锥细胞能以270bits/s的速度传输信息,而一只眼睛就拥有约600万个视锥细胞。

那么,光是双眼视觉系统接收信息的速度就高达3.2Gbps/s。照此推算,我们接收信息的速度与处理信息的速度之间的差距比值竟然达到了108:1。

人类一生所学不过4GB,加州理工顶刊新研究引热议

要知道,人类大脑里有超过850亿个神经元,其中三分之一集中在大脑皮层组成了复杂的神经网络。也就是说,明明单个神经元就能轻松处理超过10bits/s的信息。

而现在所观察到的现象却与之不符,显而易见,上述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矛盾

那么,为什么人类信息处理速度如此之慢?

人类一生所学不过4GB,加州理工顶刊新研究引热议

按照论文分析,原因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:

最主要的,中枢神经系统在处理信息时采用的是串行方式,对信息传输速率有所限制。

这里要提到并行处理和串行处理之间的区别。

所谓并行处理,显然指多个任务同时进行。以我们看东西为例,视网膜每秒会产生100万个输出信号,每一个信号都是视网膜神经元对视觉图像局部计算的结果,由此同时处理大量视觉信息。

而在中枢神经系统中,他们观察到了一种“心理不应期”(psychological refractory period)效应,即同时面对多个任务,中枢神经系统只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任务上。

当然,他们也进一步探究了出现“串行”背后的原因,结论是这与演化过程早期的神经系统功能有关

展开来说,那些最早拥有神经系统的生物,核心利用大脑来检测气味分子的浓度梯度,以此判断运动方向进行捕食和避开敌人。长此以往,这种特定功能需求使得大脑逐渐形成了“一次处理一个任务”的认知架构。

除此之外,还有理论认为存在 “注意瓶颈” 等限制了信息处理。注意力是认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,它就像一个瓶颈,限制了能够进入认知加工阶段的信息数量和速度,不过其具体运作机制目前人类尚未完全理解。

总之,按照论文的观点,10bits/s这样的速度已经可以满足人类生存需求,之所以还存在庞大的神经元网络,原因可能是我们需要频繁切换任务,并整合不同神经回路之间的信息。

马斯克脑机接口过于理想化

不过话虽如此,鉴于10bits/s和10亿bits/s之间的巨大差距,人类越来越无法忍受慢节奏了。

由此论文也得出一个推断:随着算力的不断提升,机器在各类任务中的表现超越人类只是时间问题。

换成今天的话说,以AI为代表的新物种将大概率逐渐“淘汰”人类。

另外,论文还顺带调侃了马斯克的脑机接口系统。

其中提到,马斯克的行动基于肉体带宽不足对处理信息的限制。按照老马的设想,一旦通过高带宽接口直接连接人脑和计算机,人类就可以更自由地和AI交流,甚至共生。

人类一生所学不过4GB,加州理工顶刊新研究引热议

然而他们认为这一想法有些过于理想化。

由此也提出开头提到的建议:

不过上述言论也并非意味着他们对脑机接口失去信心,他们认为其关键并不在于突破信息速率限制,而是以另一种方式提供和解码患者所需信息。

作者之一为上海交大校友

这项研究由来自加州理工学院生物学与生物工程系的两位学者完成。

人类一生所学不过4GB,加州理工顶刊新研究引热议

Jieyu Zheng目前是加州理工学院五年级博士研究生,她还是上海交大本科校友,还有康奈尔大学生物工程学士学位,在剑桥大学获得教育与心理学硕士学位。

她的研究重点聚焦于认知灵活性、学习和记忆,特别关注大脑皮层和海马体在这些功能中的核心作用。目前她正在进行一个名为“曼哈顿迷宫中的小鼠”项目。

Markus Meister是Jieyu Zheng的导师,1991年起在哈佛大学担任教授,2012年于加州理工学院担任生物科学教授,研究领域是大型神经回路的功能,重点关注视觉和嗅觉的感官系统。

Markus Meister曾于1993年被评为Pew学者,2009年因其在视觉和大脑研究方面的贡献获Lawrence C. Katz神经科学创新研究奖以及Minerva基金会颁发的“金脑奖”。

新研究发布后,作者们就在X上当起了自个儿的自来水。

人类一生所学不过4GB,加州理工顶刊新研究引热议

Markus Meister还调侃每秒10bit的处理速度可是经过了同行评审的。

人类一生所学不过4GB,加州理工顶刊新研究引热议

随后学术圈各大社区也针对这项研究开始讨论起来。

有人认为论文读起来很有意思,发人深省:

人类一生所学不过4GB,加州理工顶刊新研究引热议

人类一生所学不过4GB,加州理工顶刊新研究引热议

然鹅,也有不少人提出疑问。

人类一生所学不过4GB,加州理工顶刊新研究引热议

人类一生所学不过4GB,加州理工顶刊新研究引热议

对于这项研究,你有什么看法呢?

论文链接:https://arxiv.org/pdf/2408.10234

[1]https://www.caltech.edu/about/news/thinking-slowly-the-paradoxical-slowness-of-human-behavior
[2]https://www.cell.com/neuron/abstract/S0896-6273(24)00808-0
[3]https://news.ycombinator.com/item?id=42449602
[4]https://arxiv.org/pdf/2408.10234

主题测试文章,只做测试使用。发布者:人脑网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rennao.com.cn/5454.html

(0)
人脑网的头像人脑网
上一篇 2025年4月14日 下午3:18
下一篇 2025年4月14日 下午3:18

相关推荐

  • o3/o4-mini幻觉暴增2-3倍!OpenAI官方承认暂无法解释原因

    OpenAI新模型发布后,大家体感都幻觉更多了。 甚至有人测试后发出预警:使用它辅助编程会很危险。 具体来说,它经常捏造从未运行过的代码返回结果,在被质问时找理由狡辩,甚至还会说是用户的错。 当大家带着疑问仔细阅读System Card,发现OpenAI官方也承认了这个问题,与o1相比o3幻觉率是两倍,o4-mini更是达到3倍。 并且OpenAI只是说“需…

    2025年4月21日
    900
  • 7B小模型写好学术论文,新框架告别AI引用幻觉

    学术写作通常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查询文献引用,而以ChatGPT、GPT-4等为代表的通用大语言模型(LLM)虽然能够生成流畅文本,但经常出现“引用幻觉”(Citation Hallucination),即模型凭空捏造文献引用。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学术论文的可信度与专业性。 现在,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与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华人研究团队,提出了一种名为 ScholarCop…

    2025年4月11日
    2500
  • 速戳报名!最新AIGC峰会嘉宾在此,4月16日,来和大佬们一起AI

    4月16日,北京金茂万丽酒店,第三届中国AIGC产业峰会就要来啦!观众报名通道已开启 https://hdxu.cn/Arf5 今年峰会主题是「万物皆可AI」,我们看到随着基础模型的深入发展,更多的AI新产品、新物种正在涌现。 我们希望让更多的AI落地被看见,让更多人用上AI、用好AI,与AI一同加速成长。 为此,我们邀请到了百度、华为、AWS、无问芯穹、数…

    2025年4月6日
    2200
  • 海豚语言被谷歌模型破译!实现跨物种交流,哈萨比斯:下一个是狗

    神奇!人类和海豚真的能实现跨物种交流了?! 当地时间4月14日(也是世界海豚日),谷歌CEO皮猜激动官宣: 划重点,这个海豚模型参数仅400M,小到能直接在谷歌Pixel 9手机上运行。 而且皮猜还说了,预计今年夏天会将其开源以促进科学合作。 这一消息也迅速引来大量网友围观,评论区一整个“哇声一片”: 更有意思的是,谷歌和OpenAI这对老冤家这一次又双叒对…

    2025年4月15日
    1800
  • 比亚迪划时代旗舰汉L唐L震撼上市,售价20.98万~28.98万元

    4月9日,比亚迪划时代旗舰汉L唐L正式上市,共推出汉L EV、汉L DM、唐L EV、唐L DM四大车系,强力冲击中高端市场。 其中,汉L长宽高分别为5050*1960*1505mm,轴距2970mm,是标准的C+级轿车;唐L长宽高分别为5040*1996*1760mm,轴距2950mm,是标准的C+级SUV。 汉L唐L分别推出6大配置版本,售价为20.98…

    2025年4月16日
    1800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400-800-8888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件:admin@example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

关注微信